January  2012 19
專輯序言Special Issue Preface
後電視年代的電視研究
Trajectories of Television Studies in the Post-TV Era
  (3125)
作者 馮應謙
Author Anthony Y. H. FUNG
摘要 「電視已死?」是二十一世紀媒介評論中對電視媒體的常見質疑。隨着網絡時代到來和新媒體的出現,電視由新媒體變成舊媒體,再由舊媒體變為被預言瀕臨淘汰的媒體。是次電視研究專刊特意訪問了文化和電視研究著名學者Toby Miller,他是《電視與新媒體》(Television and New Media)的創刊編輯;本刊試圖以他的研究和分析,再次肯定電視研究的重要性,並探索電視研究(television studies)在「後電視年代」的研究議題。在Toby Miller 的答問中,他特別指出在很多發展中的地區,電視的收視率不但沒有因網絡的興起而銳減,觀眾反而在不斷增加,這說明地沿經濟和政治直接影響公眾對電視的需求和具體要求。在二十一世紀這資訊年代,電視仍扮演擁有最具廣泛觀眾面(mass appeal) 的媒體之角色。

當代的電視研究通常泛指一種從批判角度去研究電視文本、觀眾,以至於電視機構的結構、擁有權、節目和製作等研究。今天電視研究也跟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和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 研究的議題互相重疊,或許我們也可視電視研究為文化研究和流行文化研究的一個範疇(sub-domain)。電視研究當然並不是一個新的傳播學研究領域,在七、八十年代,美國傳媒學的主流研究都是分析當時的新媒體─電視─尤其是電視對觀眾、對青少年健康、暴力行為和價值觀的影響。從八十年代開始,又有不少媒介批評(media criticism) 和文學研究(literary studies) 的學者加入電視研究的行列,主要研究電視節目和劇集的文本。然而這個研究電視的「潮流」,隨着互聯網作為傳播媒介的興起,似乎有衰退的跡象,傳媒學者或許也持有電視研究慢慢變為一個過時議題的印象。

事實上,近年來電視研究未必有實質的減少,只是探討的研究問題(problematic) 有所改變。近五年在國際上以Television Studies為題的書籍最少有四、五本,如Gray 和Lotz (2011)、Butler (2011)、Miller (2010)、Calvert、Casey、Casey和French (2007)等。當中Graeme Turner和Jinna Jay 在2009 所編的書提出了「後電視的電視研究」的概念(Television Studies after TV)。雖然書中未有對「後電視」作任何結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後電視年代」湧現出一系列新的議題,如電視內容全球化、跨國/境電視媒介、電視模式(TV format) 的貿易、新電視科技和製作形式、轉變中的電視廣播法規及地區性電視體制的差異等,這些是都是以前從未充分探討過的重要研究領域。

為深度地研究全球化或地沿性的電視內容的影響、意識形態和形式,本特刊特意選擇了在中國社會中「新電視」的其中一個重要範疇─電視劇─作為是次特刊的中心。我們選擇了五篇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於2011 年所舉辦的「『時代媒介』:華人社會的電視劇文化」會議的文章,對這些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本特刊所討論的電視劇包括偶像劇、肥皂劇、愛情劇和時代劇。在眾多的流行文化中,電視劇是一種最具延續性的日常生活與文化。它既是我們日常談天的題材和話語,也是最貼近社會脈絡的「時代媒介」。網絡年代雖代表文化斷裂的後現代社會,觀眾在網絡中自由並主動地進行選擇性閱讀、自我製造內容,但是新媒介不能承擔一代傳一代的文化承傳的角色,也不能充分反映地沿政治、經濟和文化。這一重要社會功能仍是落在「時代媒介」──電視,特別是電視劇的手中。

作為「時代媒介」,電視劇可充分反映當下社會不同性別、種族、階層、年齡和族群的矛盾、文化抗爭及主流和對抗的意識形態的鬥爭。在某些華人社會中,要在公共領域中討論以上的問題仍是不可能,研究當代的電視劇也許是一個相對容易發掘這些問題的方法。本刊收錄的這五篇文章,除了從文本和製作的角度探討電視如何反映和表徵華人社會與文化、政治以及經濟相關的社會議題外,也從消費角度,闡釋跨文化、跨地沿的電視劇內容對本土的影響和衝擊。
Abstract With the new media and the Internet becoming major research agendas in major academic institutions, the heyday of the television studies is now past. This special issue however suggests that television studies is not dead. As Toby Miller in the interview argues, television viewership in many developing areas is still rising in a steady rate and television will continue to serve its unique function in different geopolitical regions. What are worth discussing are new issues of television in this post-TV era that we have never seen before, including transnational television capital, global trade of TV format, new television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ies, and chang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policy, to name a few. Only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can we advance the theoretical inquiry of television. In this special issue, we choose to focus on television drama in Chinese communities. Precisely these dramas—their content, conflicting ideologies and regional flow —reflect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as well as the politico-economic context of these regions.



本文引用格式

馮應謙(2012)。〈後電視年代的電視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第19 期,頁27–30。



Citation of this article:

Fung, Y. H. (2012). Trajectories of Television Studies in the Post-TV Era.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9, 27–30.
No.67  2024 January
No.66  2023 October
No.65  2023 July
No.64  2023 April
No.63  2023 January
© 2017 Communication & Society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